(通讯员 王晓龙 彭代诚 刘宇坤)12月5日下午,我院在石油科技大楼D207会议室成功举办 “求实导师学术沙龙”活动,数据科学系的彭代诚和地球物理勘探系的王晓龙、刘宇坤三位老师分别主讲了题为《柱坐标系下隧道地震全波场模拟与基于波场重建逆时偏移成像研究》、《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压力预监测技术》和《地震资料解释与应用》的讲座。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研究生参加。
首先,彭代诚老师在汇报开场便点明了该研究在地震工程与隧道勘探领域的重要性与前沿性。柱坐标系下的隧道地震研究对于精准探测隧道内部结构、评估围岩稳定性以及提前预警潜在地质灾害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是当下地震学与隧道工程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彭老师深入剖析了如何在柱坐标体系中精确描述地震波的传播规律,讲解了逆时偏移技术在隧道地震成像中的独特优势与创新点,通过对比传统成像方法,彭老师强调了柱坐标系下的波场重建逆时偏移成像能够有效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影响,从而获取更高分辨率、更精准的隧道内部结构图像。在讲解过程中,彭老师分享了研究成果,展示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其卓越的成像性能令人瞩目。
然后,刘宇坤老师在汇报中指出,碳酸盐岩储层在全球油气资源分布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因其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复杂的孔隙结构,使得孔隙压力预测监测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技术在应对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压力问题时,往往存在精度不足、适应性较差等局限,难以满足当前高效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刘老师详细阐述了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压力预监测技术的核心要点与创新之处。他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大量实际案例与研究数据,展示了如何综合运用地质力学分析、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以及先进的测井解释方法,实现对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压力更为精准的预测与实时监测。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油气勘探过程中的钻井安全性,减少事故风险,还为优化储层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最后,王晓龙老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地震资料解释的核心原理与方法。从地震波的产生、传播特性,到如何通过复杂的数学算法和先进的软件工具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而提取出有价值的地质信息,如地层结构、岩性分布、断层位置等,王老师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他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实际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实例展示,让同学们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地震资料解释的实战演练。王老师还着重介绍了地震资料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在能源勘探方面,精准的地震资料解释能够大幅提高油气藏的发现率和开采效率,降低勘探成本,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通过对地震资料的长期监测和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山体滑坡、地震活动等灾害,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坚固的防线。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提问,就柱坐标系地震全波场模拟与逆时偏移成像研究、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压力预监测技术和地震资料解释中的疑难技术问题、新方法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与自身研究课题相结合等方面与三位老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三位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在地震地质与智能勘查综合研究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与价值,立志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努力钻研,为推动地震地质与智能勘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学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勇攀高峰。
(审核 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