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赵星雨)4 月 24 日,长江大学地物学院萤火微光志愿者联盟社会实践队走进武汉市蔡甸区第六小学,为该校学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地球科学科普盛宴。通过趣味比喻、互动实验和场景化教学,带领孩子们揭开地球科学的神秘面纱。

主讲人以“地球像个大鸡蛋” 的生动比喻开场,将地球内部结构巧妙拆解为“蛋壳 - 地壳、蛋清 - 地幔、蛋黄 - 地核”。通过三维模型演示和互动问答,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地球半径约 6371 公里的科学数据,更直观理解了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的成因。当看到地核高温熔融状态的动态模拟时,台下发出阵阵惊呼。
在“地球宝藏大发现”环节,志愿者通过实物标本展示和情景模拟,带领学生认识水资源、矿物资源和能源矿产。“石油不仅能让汽车跑起来,还能变成你们手中的塑料玩具”。 当主讲人武凌帆将汽油样品与塑料模型对比展示时,孩子们纷纷凑近观察。互动实验 “模拟石油开采” 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分组操作简易抽油机模型,直观感受资源勘探的科学原理。
在地球物理探测知识讲解中,团队通过动画短片和教具演示,将地震波探测比作“听地球的心跳”,重力探测类比为“给地球称重”,地磁测量喻为 "感知地球的磁场指纹"。孩子们佩戴简易磁力计测量校园磁场,用彩笔绘制“磁场地图”,在实践中理解 “科技如何看见不可见”。活动最后,学生们在“我的科学梦想”许愿卡上写下“想发明更厉害的探矿仪”等稚嫩愿景。

蔡甸六小校长表示,高校科普团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点燃科学兴趣的火种。这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体验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探索欲。地物学院团委负责人透露,学院已将“科普进校园”列为常态化实践项目,年内计划走进武汉6 所中小学开展系列活动。

(编辑 叶丽珣 审核 焦简金)